做事总是有风险的。正因为有风险,才需要担当。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,我们就要事不避难、义不逃责,大胆地干、坚决地干。
——2021年9月1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
“事不避难”语出《后汉书·虞诩传》:“志不求易,事不避难,臣之职也。不遇盘根错节,何以别利器乎。”虞诩是东汉名将,为官清廉刚正。汉安帝年间,朝歌一带遭到叛匪数千人连年聚众作乱,州郡无法平定。当朝廷派虞诩去朝歌当县令时,虞诩的朋友都替他担忧,他却坦然答道:“事不避难,臣之职也。”
“义不逃责”,早在《论语》中可见类似表述:“见义不为,无勇也。”所谓“义”,指为所当为,既是正义,也是义务。“事不避难”与“义不逃责”连用,意即面对艰险,合乎道义就不畏惧,要当仁不让地担负起责任。
“事不避难、义不逃责”,体现了迎难而上、敢于担当的优秀品质,它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:既有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的情怀信念;又有“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”“越是艰险越向前”的知难而进;更有“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”“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”的坚定勇毅。
担当精神一个显著的本质特征就是敢于斗争。需要担当的任务往往急难险重,需要直面的问题往往艰巨复杂,然而正是由于艰难,更可见担当的可贵。公元753年,颜真卿出任平原郡太守。平原郡属河北道,是安禄山的管辖范围,而此人早就蓄谋反叛。颜真卿一到任上,就察觉大事不妙,于是暗中备战,借口防洪防灾需要,派人疏浚河道、高筑城墙、登记壮丁、囤积粮草。后来,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,河北二十四郡官军几乎都吓破了胆,降的降,逃的逃。只有颜真卿站了出来——他治下的平原郡,顽强抵抗,还联络了周边17个郡,趁安禄山长驱直入、后方空虚之时,同时起兵反抗,极大地扭转了安史之乱初期的政局。
“事不避难、义不逃责”,是有担当的仁人志士对自身的要求,往往会因为沧海横流而更显光辉。
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,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,但党的一大仍然明确把“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”“废除资本私有制”写入党纲。大革命失败后,血雨腥风之中,毛泽东、周恩来、朱德等共产党人挺身而出,组织领导了南昌起义、秋收起义和其他武装斗争,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、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。抗日战争时期,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,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,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,坚定不移推动全民族坚持抗战、团结、进步,反对妥协、分裂、倒退。解放战争中,面对中国两种命运、两个前途的大决战,虽然敌我力量悬殊,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敌、奋然而起、敢于斗争、敢于胜利,最终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,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,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。
在这一个个重大历史关头,面对种种不利形势、重重困难考验,中国共产党人哪怕有一次退缩或放弃,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就难以想象。
毛泽东在长征期间写下《十六字令·山》:“山,刺破青天锷未残。天欲堕,赖以拄其间。”百年来,中国共产党人如同挺立在天地之间的一座大山,在民族危难、人民困厄之时,永远会挺身而出,成为民族的脊梁、国家的栋梁、人民的靠山。
今天的党员干部,虽不再像革命战争年代那样时刻面对鲜血和死亡,但同样把担当挺在了一场场硬仗里。疫情防控中,他们逆行出征、挺身而出,治病救人、严防死守;洪水来临时,他们肩扛沙包、昼夜抢险,为人民筑牢堤坝;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,他们进村入户、苦干实干,为贫困户拔除穷根、谋划发展……他们用知重负重、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,诠释对党的忠诚、对人民的赤诚。
马克思曾指出,如果斗争是在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,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。当前,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,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,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。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,要做好工作都要担当作为,改革越到深处越要担当作为。当年挺进藏北解放阿里的“人民功臣”李狄三曾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什么叫共产党员,共产党员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,向党要副担子挑在肩上的人。”
党员干部,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将“事不避难、义不逃责”的担当精神内化于心,外化于行,树立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念——无论什么时候,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,就要大胆地干、坚决地干;该担的责,就要挺身而出、迎难而上,冒着风险也要担。唯有如此,方能真正赢得民心,赢得时代。(田心)